红楼之挽天倾 第1332节(3 / 3)
植番薯的事儿,到时候会去太原看看。”
&esp;&esp;黛玉星眸眨了眨,道:“番薯?”
&esp;&esp;“今年北方诸省大旱,宫里几次下旨给地方官府,抢种番薯,以应对灾荒,此物高产一些。”林如海解释说道。
&esp;&esp;黛玉点了点头,面上若有所思。
&esp;&esp;贾珩道:“今年天象是有些反常,也就前几天下了两场雨,整个北方旱了有几个月了吧,旱灾和蝗灾往往相伴而生,今年北方诸省说不得又要歉收。”
&esp;&esp;说来也巧,也就是他回来的两天才下着雨。
&esp;&esp;林如海道:“先前在宫里,圣上还提及此事,子玉觉得如何解决?”
&esp;&esp;贾珩道:“只能是屯粮备荒,多种一些抗旱作物,此外就是挖河渠,兴修水利,以缓解旱情。”
&esp;&esp;这种大范围的旱灾或者洪涝,哪怕是科技发达的后世,也没有太好的法子。
&esp;&esp;“姑父,太原那边儿手尾都料理妥当了吧?”贾珩转而问道。
&esp;&esp;林如海颔首道:“各项钱粮都点验而毕了,府库中的粮秣已经入库,这些都是及时雨啊。”
&esp;&esp;贾珩点了点头,知道林如海所言何意,这些米粮正好可以填补着今年的歉收亏空,可以缓解饥荒。
&esp;&esp;林如海道:“这些年朝廷国库收入其实不大多,北方几乎征不上粮税,仅靠江南以及巴蜀之地才勉强维持,这几年却是大为改观,关税和盐税补了一些,如非内帑救急,朝堂几乎入不敷出,说来子玉这些年虽用兵频频,但并未耗费国帑许多不说,还为国库增收不少。”
&esp;&esp;提及最后,林如海目光中也有几许佩服。
&esp;&esp;随着林如海接收户部政务,梳理这几年的户部情况,越是发现贾珩在过去的两年中,究竟做了多少隐蔽的工作。
&esp;&esp;陈汉崇平年间天灾连绵,之所以能够勉励维持,除了早期家底厚实,对内压榨之外,就是东南和四川勉强可向中枢输血。
&esp;&esp;但已是到了强弩之末,官员和边军欠饷,吏治腐败,军兵羸弱。
&esp;&esp;本来中原之乱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生生成为贾珩的崛起之战,成为中兴开端。
&esp;&esp;而此后两年,财政状况明显好了许多,原本拖欠官吏、军将的俸禄都陆续补齐,陈汉朝廷还有余力打了一场胜仗,重新塑造了中枢威信。
&esp;&esp;如果细究其缘,在于贾珩帮着抄检了不少贪官污吏的家财,整饬军将贪腐,追缴亏空,开源节流。
&esp;&esp;同时改革盐制,开海通商,持续性开源,经过一整套组合拳,生生将一个沉疴缠身的病人,一点点拯救过来。
&esp;&esp;整饬军务,裁汰冗兵,每至一地,从宗室、商贾、贪官,贾珩几乎一个不落,断其根本,然后用军事上一场场胜利,去压制不服。
&esp;&esp;而崇平帝只要坐在大明宫,看着贾珩冲锋陷阵就行,然后封国公,嫁女儿就是。
&esp;&esp;或许贾珩还未彻底梳理这两年的经历,但崇平帝作为旁观者,却深有体会,故而才在贾珩上疏辞去京营节帅之职时,毅然拒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