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1137节(1 / 3)
&esp;&esp;崇平帝面色阴沉似铁,冷笑一声,目光逡巡过下方沉默无声的群臣,说道:“诸卿,可还有人要与女真言和?朕这就送他下去和多铎谈谈!”
&esp;&esp;下方的群臣闻言,心头一凛,以姚舆为首,高高举起象牙玉笏,跪将下来,道:“臣等有罪!”
&esp;&esp;一时间,噗通噗通跪下,都是方才主持议和的官员,一二十人,黑压压一片。
&esp;&esp;从内阁首辅杨国昌、次辅韩癀、刑部侍郎岑惟山,再到礼部侍郎姚舆,以及几位掌道御史、六科掌印纷纷自请罪责。
&esp;&esp;君忧臣辱,君辱臣死。
&esp;&esp;这时,贾珩拱手说道:“圣上,臣以为献俘之后,当筑京观,邀女真使者观礼,以震慑彼等虎狼之心。”
&esp;&esp;崇平帝闻言,面色微顿,道:“允奏!”
&esp;&esp;显然方才多铎的骂金銮,也让这位天子心头藏着一股邪火。
&esp;&esp;下方群臣闻言,听着“筑京观”之言,都是心头一寒,原本下意识反对的礼部侍郎姚舆张了张嘴,面色暗然,终究无言。
&esp;&esp;崇平帝面色冷硬如铁,道:“群臣暂且退朝,至午后到太庙观礼,杨阁老先留下。”
&esp;&esp;说着,目光投向杨国昌,让后者跪下苍老身形又句偻几分。
&esp;&esp;“臣等告退。”群臣闻言,心头微动,纷纷相拜,而后起身陆续而退。
&esp;&esp;韩癀在下方闻言,心头忽而生出一股预感,瞥了一眼杨国昌,目光幽晦几分。
&esp;&esp;杨阁老经此一事,只怕要被罢相,这首辅之位……
&esp;&esp;贾珩面色平静,同样看了还跪在地上,因背对着自己,看不清面部表情的杨国昌一眼,也不停留,朝着崇平帝拱手一礼,然后离去。
&esp;&esp;这场朝会从一开始,杨国昌就自知必败,因为他是挟大胜归来,但杨国昌仍是要搞这么一出,甚至引起了浙党的策应。
&esp;&esp;但最终不过是无意义的挣扎!
&esp;&esp;第870章 太上皇:太庙献俘,大快人心!
&esp;&esp;大明宫,含元殿
&esp;&esp;待众臣陆续告辞离去,崇平帝看向那跪在地上,头发灰白的老者,说道:“杨卿,平身吧。”
&esp;&esp;“微臣有罪在身。”杨国昌俯首而拜,苍老声音见着几许颤抖。
&esp;&esp;崇平帝凝眸看向杨国昌,默然了一会儿,忽而问道:“杨卿今年春秋几何?”
&esp;&esp;杨国昌闻言,苍老身躯微微一震,心头不由涌起一股悲凉,苍声道:“圣上,老臣今年六十有一。”
&esp;&esp;崇平帝叹了一口气,道:“耳顺之年,杨卿是哪一年进得雍王府?”
&esp;&esp;“老臣自隆治二十五年入雍王府任令史,将将三十年矣。”杨国昌顿了顿,声音已有几许哽咽。
&esp;&esp;杨国昌并非是进士出身,其仅仅是举人,科举多次都没有中第,拖到而立之年,走了一位朋友的门路进入雍王府做一刀笔吏,此后兢兢业业,渐渐成为首辅。
&esp;&esp;崇平帝平静如水的目光投向杨国昌,说道:“三十年,杨卿这些年自雍王府出来以后,履任地方,为朝廷办了不少事,于社稷是有功的。”
&esp;&esp;杨国昌闻言,心头微动,说道:“老臣蒙圣上知遇,从微末小吏擢拔至礼绝百僚的内阁首揆,老臣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esp;&esp;说着,从头上取下乌纱帽,高高举起,苍声道:“然老臣年迈昏聩,精力不济,也罹患目疾,视不及远,于政事处置疏漏甚多,愚钝而不明大势,耽误国事,还请圣上恩准老臣告老回乡。”
&esp;&esp;相比上一次的“乞骸骨”做姿态,这一次显然是真正想要辞官归隐。
&esp;&esp;问题,想留也留不住了,天子已经暗示。
&esp;&esp;崇平帝沉吟片刻,说道:“如今大汉国事艰难,朕怀中兴之志,朝廷仍需杨卿这样的老成持重之臣辅弼左右。”
&esp;&esp;杨国昌顿首再拜,苍声相请说道:“老臣主持内阁事务以来,于政事、兵事皆无建树,不敢当圣上所言。”
&esp;&esp;崇平帝一时默然,看向那跪在地上的杨国昌,半晌没有说话,殿中一时陷入宁静,唯有帷幔深处的水漏之声“滴答,滴答”地响着。
&esp;&esp;此刻殿中似乎有些冷,冬日寡澹的光线透过红漆横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