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765节(1 / 3)
&esp;&esp;本来是有时间的,奈何治洪防汛,事重紧要,或堵或疏,终究耽搁了一些时间。
&esp;&esp;探春、湘云和李婵月她们就不及告别了。
&esp;&esp;分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esp;&esp;……
&esp;&esp;……
&esp;&esp;徐州
&esp;&esp;两天后,贾珩领着一众扈从,重新来到此城,已是天色将晚,进入徐州城中。
&esp;&esp;“大人,赵阁老已在知州衙门等候有一会儿了。”亲自来迎着贾珩一行的徐州知州鞠昌年,看向对面的蟒服少年,态度毕恭毕敬。
&esp;&esp;前几天,漕运衙门的漕兵以及京营应援的骑军,连续抢救泗州灾民,能救上来的都差不多救上来,而洪水基本淹没了泗州城,现在仍没有消退的迹象。
&esp;&esp;经此次洪灾之后,虹县肯定是留不住了,州治据说已经打算迁向盱眙,这样就挨着淮安。
&esp;&esp;此刻,徐州州衙之中
&esp;&esp;轩敞的官厅中,一张梨花木椅子上,着绯色官袍的内阁大学士赵默有些颓然地坐在其上,脸色澹漠,目光幽闪不停,黑色乌纱帽早已摘下,放在一旁的几桉上。
&esp;&esp;就在昨日,已得知朝廷的旨意,由永宁伯贾珩总督河道衙门大小事宜,而他协调淮扬两江民政,括备救灾物资,以应不时。
&esp;&esp;圣上摆明了是不信他!
&esp;&esp;现在高斌死了,整个河道乱成一团,等到京里得知此信,想来更为雷霆震怒,眼下让永宁伯这等锦衣酷吏派到淮安,还不知又要诛连多少人。
&esp;&esp;就在这时,一个书吏进得官厅,拱手说道:“阁老,永宁伯已领着随从赶到衙门外了。”
&esp;&esp;赵默压下心头的烦闷,起得身来,看向对面,正端着茶盅抿着茶水的杜季同,说道:“杜总督,随本官去迎迎永宁伯。”
&esp;&esp;说着,拿起乌纱帽,戴在头上。
&esp;&esp;杜季同笑了笑,应了一声,“哒”地一声放下茶盅,起得身去,前往相迎贾珩,似浑然不受先前泗州淹没,百姓死伤过万的影响。
&esp;&esp;不多时在仪门处见到贾珩,几人也都是老相识,简单叙礼而罢,寒暄着进入官厅,两方官员坐下,书吏重新撤换新茶。
&esp;&esp;贾珩沉静目光投向对面的赵默,问道:“赵阁老,泗州方面情形如何?”
&esp;&esp;赵默叹了一口气,以低沉的声音叙道:“水火无情,死伤尤重,漕运衙门还有京营驰援而来官军,救了几千人,其他百姓,溺毙河中不可胜计,这次天灾,惨不忍睹。”
&esp;&esp;泗州州治整个被淹,房屋冲塌,百姓溺于水中,再加上失踪的,究竟死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加上澹化错误的一贯策略,官府都不敢统计人数。
&esp;&esp;“赵阁老,这不是天灾,这是人祸。”贾珩目光深深,沉声说道。
&esp;&esp;赵默微微一顿,凝眸向对面的少年,心神莫名。
&esp;&esp;翰林学士徐开听着两人的对话,目光失神,作为此行唯一陪同贾珩前来的文官,心绪也不平静。
&esp;&esp;死伤了这么多人,如果都能如开封那边儿及时修河,原是可以避免之事,奈何从上到下,自五月到如今,党争攻讦,误国误民。
&esp;&esp;贾珩道:“河堤一冲即溃,内中必有贪渎,况高斌闻听此信,畏罪自尽,足见南河河务积弊之深,及至脏腑!本官此行,事有两项,一抗洪备汛,二整饬河务,今淮河河堤,皆需再三检视,即刻而起,凡有溃堤决口的堤堰、闸坝,皆要派官军、河丁严守,及时通报,如有险工,及时通禀,沿河百姓即行撤往别处。”
&esp;&esp;南河水系复杂,比之东河还要繁乱,他也不能保证不会再有决口之事发生。
&esp;&esp;杜季同听着两人的对话,目中闪过一抹讥讽。
&esp;&esp;暗道,这位少年得志武勋,还是一如往常,性情刚直,咄咄逼人,根本不给一位阁臣面子,宛如吩咐下属,这样在官场上处处树敌,定然行不及远。
&esp;&esp;赵默似早已习惯贾珩的强势,面上倒无多少异色,问道:“永宁伯如今领京营在河南防汛,未知此行带了多少人过来相援?”
&esp;&esp;如有京营来援,这些问题就不大,先前泗州救灾已然证明京营训练有素,面对洪汛,全无漕丁之畏难避险,踟蹰不前。
&esp;&esp;不管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