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回高考前我在科学圈火爆了 第152节(3 / 4)

加入书签

元旦前夕,基本可以交托出手,这是上次他们联系对接j-35项目,吴桐了解到的进展。

&esp;&esp;她下半年以来的重点目标,放在了航母之上,后续的督管投产重复工作,都是陆骁带着詹工、冯教授持之以恒跟盯的。j-35顺利服役,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和大功臣!

&esp;&esp;正好,考虑到陆骁目前还没开启新的课题,吴桐赶在这个空档,向他发出协助邀请,之前的合作都是痛快且愉快的。

&esp;&esp;“可控核聚变?这是个大工程,不过,很有趣不是吗?”对于吴桐的迈步,陆骁有些倒吸一口冷气的震惊,但是,同样的,却是跃跃欲试的兴致昂扬。

&esp;&esp;“没问题,吴总,我是革命一块砖,可控核聚变需要我,我就自动搬到项目组!”这个项目,也是他曾经有过极高兴趣的项目,等离子磁场约束,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只是,他回国的时候,国内百废俱兴,机缘巧合,他先落布了雷达,然后陆续入了战机设计研发,

&esp;&esp;现在有能参与这个项目的机会,陆骁当然不会错过!

&esp;&esp;“目前可控核聚变,主要的方式大概有3种: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目前的可控核聚变的主流研究,还是托卡马克装置,这个装置,在工程上更加简洁!”

&esp;&esp;吴桐既然能提起这个邀请,想必是在可控核聚变这个领域,已经有了足够的研究,陆骁直接兴致勃勃的和吴桐讨论起来。

&esp;&esp;第388章

&esp;&esp;仿星

&esp;&esp;为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卡马克装置”——toka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

&esp;&esp;“是的,早在1954年,隔壁老大哥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吴桐颔首,托卡马克,的确是世界主流研究。

&esp;&esp;研究可控核聚变,吴桐自然不会错过可控核聚变研发一路上的进程和资料。

&esp;&esp;五十年代就有国家开始的研究,貌似很顺利吧?其实不然,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

&esp;&esp;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

&esp;&esp;别小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于是全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欧洲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

&esp;&esp;然后逐步的有了后面的一次次记录刷新,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聚变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获得了0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012。

&esp;&esp;1993年,海对面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千瓦,q值达到了028。

&esp;&esp;97年港城国内庆贺回归的时候,联合欧洲环创129万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060,持续了2秒。

&esp;&esp;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q值达到065。

&esp;&esp;三个月以后,倭国的jt-60上成功进行了氘-氘反应实验,换算到氘-氚反应,q值可以达到1。后来,q值又超过了125。

&esp;&esp;虽然后面这个反应是不能实用的,但是这也是托卡马克理论,真得能够产生能量的代表作。

&esp;&esp;国内自然没有落下前进的步伐,早在70年代,国内就建设了数个实验托卡马克装置——环流一号(hl-1)和ct-6,后来又建设了ht-6,ht-6b,以及改建了hl1,新建了环流2号

&esp;&esp;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就是磁场,要产生磁场就要用线圈,就要通电,有线圈就有导线,有导线就有电阻。

&esp;&esp;托卡马克装置越接近实用就要越强的磁场,就要给导线通过越大的电流,这个时候,导线里的电阻就出现了,电阻使得线圈的效率降低,同时限制通过大的电流,不能产生足够的磁场。

&esp;&esp;托卡马克貌似走到了尽头。

&esp;&esp;幸好,超导技术的发展使得托卡马克峰回路转,只要把线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